<track id="ndtvr"><track id="ndtvr"></track></track>

      <pre id="ndtvr"><sub id="ndtvr"><th id="ndtvr"></th></sub></pre>

      <dl id="ndtvr"></dl>

      <cite id="ndtvr"><sub id="ndtvr"></sub></cite>

      <address id="ndtvr"><noframes id="ndtvr"><th id="ndtvr"></th>

          <rp id="ndtvr"><sub id="ndtvr"><th id="ndtvr"></th></sub></rp>

          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開發區 > 正文

          亭好滁州:砥礪奮進,爭當先鋒自不凡

          2022-10-28 12:10:55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   

          美麗鄉村侯胡郢 胡萬里/攝

          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面包生產線 盧志永/

          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滁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

          大包干紀念館 張紅/攝

          來安汊河大橋 呂華/攝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www.hmxsmm.com)、掌中安徽訊(程明 潘龍 郭曉紅 吳承江 胡昊)2022年國慶期間的滁州市,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自駕游、鄉村游、美食游市場火熱,井楠民宿、雅琦營地、咕咚營地等旅游新業態人氣爆棚,馬廠羊肉面、女山湖大閘蟹、屯倉一網撈等旅游美食吸引游客爭相品嘗,滁州古城、太平古城、定遠古城帶動夜游市場,人們在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中歡度佳節……如今的滁州日新月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質,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充滿無限動力、活力與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滁州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地區生產總值連跨2000億元、3000億元臺階,城市綜合實力提升至全國第87位、長三角第25位、全省第3位……這一系列數據鮮明體現了經過十年的砥礪前行,滁州市呈現出經濟總量再上臺階、開放合作成效明顯、生態優勢鞏固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的良好局面。

          經濟發展基礎夯實:

          從多點開花到鏈式發展

          2022年世界制造業大會上,滁州市組織參與了多板塊的項目對接活動。其中,總投資80億元華塑股份產品結構調整一體化項目、總投資50億元福萊特年產150萬噸光伏玻璃及深加工線項目(五期)、總投資20億元金鋒馥自動化流水線智能制造項目在開幕式暨主旨論壇活動進行簽約。

          產業強則經濟強。近年來,滁州構建了光伏、半導體、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醫藥器械、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主導產業鏈鏈長制,實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個協會、一個研發平臺”,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定期召開產業鏈鏈長會、企業家早餐會、雙月座談會,實行月調度、季觀摩、年考評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

          搶抓“雙碳”機遇,依托鳳陽百億噸優質石英砂資源和區位優勢,光伏產業從無到有,短短幾年時間先后招引隆基、東方日升、福萊特、亞瑪頓、晶科、通威、尚德、陽光電源以及海螺光伏產業園等國內光伏產業頭部企業落戶,構建起石英砂開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電池、光伏組件、逆變器、光伏邊框、封裝膠膜、光伏背板、光伏電站等日趨完整的產業鏈。其中,光伏組件、光伏玻璃產能分別占全國11%、21%,占全省60%以上,部分企業的電池轉換效率、光伏組件最高功率等達到世界最高水平。滁州正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堅定不移“雙招雙引”,不斷推動滁州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近幾年,滁州市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約1900個、百億元項目近20個,支柱產業在全省份額不斷提升,累計引進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1226名。規上工業企業數已達2054家,規上工業總量占全省比重達8.9%;高新技術企業75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9.2%。以此為依托,滁州市新能源電池、半導體、智能家電、健康食品等產業,也實現了集群集聚發展,顯示出極強的發展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成為“一家人”的親密融合

          毗鄰而居、一河之隔,滁州與南京等地合作交流由來已久。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滁州市立足自身區位優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圍繞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目標定位,積極打造跨行政區協同發展產城融合新城區,以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區建設為突破口,與江蘇接壤地區全面開展對接合作,在機制創新、規劃編制、產業協作、交通互聯、生態共保、服務共享等方面結出了豐碩果實。如今,滁寧兩地連接的通道越來越多,產業越來越“融”,人心越來越近。

          總投資112億元的捷泰16GW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項目、總投資102億元的人民控股集團光電顯示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飛利浦智能家電產業園項目……在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汊河片區和南譙片區,工人們正在搶進度、趕工期。

          作為國內首條跨省城際鐵路,全長約54.4公里的滁寧城際鐵路已展現出巨龍般的身姿,預計2023年7月建成通車試運營。屆時,滁寧同城化將從夢想照進現實。

          南京的企業家、管理和技術人員、醫生、教師,或在滁安家,或過上“雙城”生活,為兩地的合作交流、共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行走在滁州城東36平方公里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綠樹繁茂、高樓林立,一棟棟現代化的工業廠房鱗次櫛比,一條清澈歡暢的清流河穿城而過,東升鄰里中心、蘇州公園、魚尾獅公園、蘇州外國語學校等民生項目隨處可見。

          “經過10年發展,滁州和蘇州兩地創新合作機制,已將這里從一片荒地打造成為一座產城融合、活力四射的現代化新城,成為我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平臺。”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營養健康等主導產業,累計引進項目300多個,獲評“長三角共建省際產業合作示范園”。

          一體發展,交通先行。近年來,滁州市與滬蘇浙形成了8條高鐵輕軌、15條高速公路、9條水運航道、5個內河港口的立體綜合交通網。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合新高鐵、寧天城際鐵路、來六高速、北沿江高速滁天段等,不斷縮短滁州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距離。公交換乘中心、直達公交線、交通一卡通等讓兩地群眾出行更便捷。此外,寧滁兩市人民在服務事項“跨省通辦”、醫聯體建設、合作辦學等公共服務方面不斷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生態宜居擘畫美麗新圖景:

          綠水青山再添發展動能

          河山錦繡福民生,山水亭城澤萬世。近年來,滁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環境“秀”起來的同時,讓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

          滁州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力實施以瑯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澗湖為品牌的“一河兩湖一山兩城”建設工程,描繪山水亭城秀美畫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從城過,園建街邊,亭隱林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展露芳華,在給群眾帶來幸福感、獲得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滁州在區域競爭中的軟硬實力。

          在滁州市來安縣,安徽省與江蘇省交界處,藏有一片華東地區最大的池杉林——池杉湖濕地公園。池杉湖濕地公園占地面積近6000畝,公園內有池杉5萬多棵,形成了具有獨特觀賞價值的“水上森林”濕地景觀。

          早年間,池杉湖濕地是長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積水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滁州市來安縣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在水澇嚴重的低洼淺灘,成功營建起池杉林,這也是池杉湖濕地公園的雛形。此后數十年間,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長期浸沒,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樹、樹下有魚、樹上有鳥的“水上森林”。

          為了凈化水質,池杉湖濕地公園打造了2000畝藕塘凈水系統。“蓮藕能凈化水質,荷花極具觀賞性。在濕地周圍種植蓮藕荷花,不僅提升了水質,還有助于相關企業的發展促進產業振興,目前每年能帶動150名蘇皖農戶等參與就業,人均增收達4萬元以上。”滁州來安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也帶動地方經濟和周邊群眾增收。當地政府協同池杉湖濕地公園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等項目,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同時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時代、新征程,滁州市堅持保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推動綠色發展,持之以恒地厚植“美麗皖東”的綠色底色,讓人民群眾在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發展之美。

          鄉村振興書寫亮麗答卷:

          百姓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村6年來,滁州市牢記囑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聚力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切實維護農村穩定,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描繪出一幅產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新時代皖東秀美畫卷。

          經過8年持續奮斗、5年脫貧攻堅,滁州市圓滿完成了1個縣摘帽、123個村出列和20.5萬人脫貧的任務,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如何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滁州市從守牢防返貧底線、鞏固脫貧成果、完善制度體系等方面,探索著自己的路徑:對全市7.1萬戶脫貧戶、3568戶邊緣易致貧戶精準制定幫扶措施56.4萬條,實施“五大提升行動”,推廣“一自三合”模式,成功發行5.5億元的全國首單“鄉村振興權益出資票據”,舉辦全國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培訓班,市、縣同步完成鄉村振興部門機構重組、掛牌,安排1.96萬名幫扶干部繼續幫扶脫貧群眾,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

          做好有效銜接只是第一步,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產業興旺是基礎。定遠縣半面店村曾經是全市123個貧困村之一,村集體經濟多年為零。脫貧攻堅以來,該村始終把發展壯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的主要引擎,積極引入產業項目,2020年、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突破100萬元、200萬元。

          如今在皖東,像半面店村這樣的村有很多。滁州市各縣(市、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產業體系,壯大鄉村產業,實現產業興旺。 2021年,新增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個,發展優質專用糧食837萬畝,“稻蝦共作”面積達100.5萬畝,“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總數達1046個,總投資130億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奶牛養殖和乳制品加工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天長市獲批創建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糧食穩、人心定。作為農業大市,滁州市堅定不移抓好穩產保供,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完成66.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保險試點并在全省推廣,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據統計,2021年糧食總產94.1億斤,實現“十八連豐”,連續2年居全省第三。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

          免费在线a

            <track id="ndtvr"><track id="ndtvr"></track></track>

              <pre id="ndtvr"><sub id="ndtvr"><th id="ndtvr"></th></sub></pre>

              <dl id="ndtvr"></dl>

              <cite id="ndtvr"><sub id="ndtvr"></sub></cite>

              <address id="ndtvr"><noframes id="ndtvr"><th id="ndtvr"></th>

                  <rp id="ndtvr"><sub id="ndtvr"><th id="ndtvr"></th></sub></rp>